我才不会喜欢他

我才不会喜欢他 第36节(1 / 2)

“从头到尾,只为你一个人。竞赛是一道渠径,想长远一些,它决定不了太多,能让生活发生转折的,是自己想通醒悟的那一刻。”

他偶然听班里女生议论过一些小说。

那些小说里的男主角,凭一己之力让女主角走上人生巅峰,所向披靡,最后的结局完美圆满、皆大欢喜,美好得像一场不愿意醒来的梦。

可现实不是美梦,他可以帮简宁解决一切难题,为她排除万难,之前他也是这么做的,可最后走进高考考场的,是简宁。

比起只手遮天的金手指,他倾尽全力,不过想做一盏夜里屹立的灯塔,茫茫的海上黑夜,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回头,就能找到方向,只有这样,她的船才能走得更远。

没错,他从前是说过,自己不喜欢一切麻烦的事,可现在,他还是心甘情愿地被这个麻烦精缠上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次见到简宁,总喜欢与她唇枪舌剑,然后笑意盈盈地看她气急败坏地炸毛,最后再好言好语地给她顺顺毛。

他被她鲜活的生命吸引,遇上热烈的她,他丢盔弃甲,为她心动。他想让他们坚持到最后,而不是夭折在半路。

四目相对,简宁愣愣地看着陶江,心脏被柔软的羽毛拨动,一收一缩,与她不稳的呼吸同频。

空气突然陷入黑暗,窗外的鸟不叫,风也停,树也止。

春夜恬静,明明灭灭的月光,沉溺星空,他的眼睛没挪开,眸光宁静深邃,像天上繁星,照亮她的路。

最后还是简宁没抗住炽烈的黑眸,先他一步移走目光。

“停电了?”

教室漆黑一片,同学们从窗户往外看。

整座校园没有一丝亮光,沉寂静谧,像座荒无人烟的孤岛。

他们难得被迫休息,这种时机不可多得。

平日里这群人总想着繁重的课业,偷不了懒,况且周围全是奋发图强的同学,更不能松懈。

现在停了电,没有人学习,也就无所谓压力,尤其是可以心安理得地放空。

“十年前的行知中学,和现在一样。”姜老师倚着讲台,望着窗外的浓重夜色,想起往事。

台下的同学们像发现了新大陆:“老师,您也是行知中学毕业的?”

姜老师点头:“是啊。十年前,我和你们一样,在行知中学读书。当时,学校的规模还没这么大,人也没这么多。不过,有一点和现在一模一样。”

故意卖了个关子,她说:“每年和隔壁的师大附中争老大。”

台下一阵哄笑,继续听她讲。

“当时我是住校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早操,早操结束后,天刚蒙蒙亮,我和室友……也就是高一九班的英语老师,我们去教室早读。”

同学们静静地倾听,其实他们特别喜欢听老师讲学生时代的故事,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时空交错感。

姜老师:“说起来,如今行知中学的校长,当年还是我们班的班主任。”

台下突然响起热烈掌声。

姜老师是校长的儿媳妇,是一家人。这在行知中学是人尽皆知的秘密。

既然起了这个头,同学们好奇的可不仅仅只有读书这件事儿了。

有爱凑热闹的同学,趁着停电教室黑,以为老师辨不出声音,大着胆子问道:“姜老师,给我们讲讲别的呗……比如,您的爱情故事!”

姜老师耳朵灵,反应快,听声音就能猜出来是谁,但氛围黑沉,她不觉收起平常老师的严肃,也因为想起学生时代的事,不禁和他们拉近距离,说道:“方岛,别以为你捏着鼻子说话,我就不知道是你。”

“哈哈哈哈哈!”同学们笑成一团。

方岛缩脖子,摸摸鼻子,尴尬一笑,没敢接茬。

淡淡的月光笼纱,轻柔地踏入教室,幽深的黑夜里,朦胧泛着光晕。

姜老师接着聊:“当时我们班里,也有这么调皮捣蛋的男同学。”

“那个男生,一直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平时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游戏。后来班主任实在看不下去,把他调到讲台旁一个人坐,每天经受每个老师的特殊关怀,以及……”

姜老师特意顿了顿,“以及,唾沫星子。”

教室里欢声笑语,马上有人嘘了两声,提醒同学们别被年级主任听到,要不然,少不了一顿教训。

“当时我每天很早来教室学习,每次都能看到他,但他不学习不看书,来了教室就睡觉。”

“还有每天下了晚自习,我会在教室多待会儿刷题,他也不走,有时候教室里只有我们两个,我写作业,他睡觉。到现在我都很奇怪,他哪儿来那么多觉。”

“当时我是物理课代表,去他座位收作业,每次他都睡眼惺忪地从胳膊弯里抬头,翻出作业交给我。”

“很奇怪,他别的科目成绩都很差,只有物理例外,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我甚至想把物理课代表让给他。”

“有一次收作业,我没忍住,问他物理怎么考那么高。那时他刚睡醒,吊儿郎当地眯着双眼,说我早读来来回回背那几条公式,弄得他连做梦都是物理题,想记不住都难。”

姜老师陷入回忆:“就算这样,其实我们到毕业也没说过几句话。好像那个时候,我对他的印象,除了物理很好,剩下的,就只有睡觉。”

“毕业之后,我再也没见过他,听同学们说,他被家里安排出国了。”

同学们听得入迷,“后来呢?”

“大学毕业之后,我去国外深造。过春节的时候,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举办了一场聚会,我去参加,人特别多,但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女生们惊艳地嗷嗷叫,她们嗅出故事里暗含的青涩暗恋和久别重逢,单单这两个元素,足够她们脑补出一场大戏。

同学们迫不及待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追问道:“后来呢,后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