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照你这么说,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那为什么没人照做呢?咱们祖祖辈辈种田都是按时节轮着耕种的,也没什么不好。”
俞善苦笑着说:“大堂伯,农家有几人识字?您也说了,种田的经验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又有几人会花上几两银子买本书回来照着种田?若真有这种败家子,不怕被家里人打断腿吗?”
刚刚还气得吹胡子瞪眼的俞怀安老脸一红……没错,也就是俞善这庄子自己说了算,若是小五子敢这么胡闹,自己头一个饶不了他!
俞善见在场几人的神色有所松动,若有所思,趁热打铁说服道:“至于读书人,整日四书五经不离手,反正科考又不考种田,农书上记载的内容再珍贵,也都是杂书,就算看了也是猎奇而已。”
正准备回去“猎奇”一番的杨绍光:“……咳,咱们还是来说说棉花的事吧,本朝高祖将其传入大晋版图之后,就令西州、江南、海南这三地大力种植,你确定石江县这地界也能种?”
“能种。”俞善肯定的点点头:“棉花喜热、好光,石江县这里春夏光照也充足,现在种下去,八九月间也就能采收了。”
杨绍光蹲在田间,认真察看了俞善指给他所谓棉花苗,确实已经发出肥大的叶片,长势还不错的样子。
他可知道棉花产量极大,能带来的收益也相当可观。松江那地界就是借着大力推广种棉、产布,成了江南一带有名的富庶地方,松江布也声誉鹊起成了一方特产。
若是石江县也能做到家家户户种棉、织布,以织助耕,百姓的日子当然会好过许多,至少自家穿衣就不成问题了。
说不得石江县从中县一跃成为上县的契机,就在其中!杨绍光如此想着,心中跃跃欲试,火热不已。
现在他又有些遗憾,要足足等上一年,才能看到俞善所说的结果是否属实。别说时间不等人,人也耗不起时间。
三年一任期,他这已经是第四年了,明年推广下去,要等到下半年才能看得到政绩。
“大人,如今一亩水田产稻四百斤,一斤五文,等于产出是二两银。”接下来,俞善给杨绍光算了一笔经济帐,更是坚定了他的决心:
“一亩棉花产出二百斤籽棉,少说也能加工出六十斤皮棉,一斤皮棉六十文,这就是银三两六钱,已然是种水稻的小一倍利了。剩余的棉籽还可以榨油,榨过的饼渣能用来喂家禽家畜,甚至沤肥,相当有利可图啊。”
“好、好!”心动不已的杨绍光抚掌大赞:“你好好种,等收获之时,本官定然要看你的成果。”
俞善笑着拱手:“这是自然,小女定不负大人重望,会好好记录各种数据,奉命种好这试验田。”
郭四通在一旁看着他二人一唱一和,好不默契,心说好会顺杆爬的俞小娘子,明明是自己拿主意胡乱种的,现在又变成了奉命种田。
这下她名下的插秧田,和小镜庄这几亩间作套种的田地又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奉县太爷之命种田的俞善小娘子,又可以地位超然了呢。
这会儿,跟棉花一起套种的西瓜能不能种成,大家已经不关心了,只要证明棉花在石江县能种成,且产量不低,对俞善来说就是大功一件。
尤其是俞怀安,啥是西瓜?冬瓜、南瓜不都是瓜,最多种好了也就是桌上多道菜罢了,不值得关心。
倒是郭四通,他远远看见有一群半大的孩子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割藤蔓,捡石块堆出石垄,心中一动:“俞小娘子,你这是准备垦田吗?”
俞善大力摇头:“怎么会呢?我这荒山一座,摆着也浪费,打算收拾了种些东西。”
郭四通忍不住吐槽:“这不就是垦田吗?”
这话俞善可不能认同,毕竟垦荒得来的田只能免征三年,之后渐渐就要交足赋税了:“大人放心,我这山上肯定不种粮食,虽说山泽出产都不交税,自用就不说了,若是这山上的产出拿出去售卖,我会依律交税的。”
“好了好了,老郭啊,俞小娘子向来遵纪守法,做事依足了律法,最多也就钻个空子而已。”杨绍光心情极好,打趣俞善道:“别的不说,本官可等着三伏天吃你的西瓜消暑了。”
“没问题,等种成了,大人的西瓜管够!”俞善信誓旦旦的打着保票,语气轻松,她还不忘郭四通:“郭大人也是一样,到时候我挑皮薄个儿大的给宜兰妹妹送去一筐。”
郭四通没好气的说:“那俞小娘子好好种,我可等着你的西瓜了。”
一直战战兢兢的俞怀安见到这个情景,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真是看不出来啊,这丫头还有这样的造化,与贵人相交如此不卑不亢,偏偏贵人们对她还青眼有加。
当初俞善回村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这丫头放在眼里,俞家老宅的确对她姐弟二人多有不公,自己身为村长也只是和和稀泥,想着随便糊弄过去也就罢了。
早知道这丫头有这么一天,那时说什么也要替她主持公道。
这厢俞怀安对俞善的印象进一步改观,那厢俞善就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