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时候, 俞善见杨希月和郭宜兰都很钟意香甜的藕粉,干脆给她们一人搬了一坛, 放上马车带走。
当初那两千多斤莲藕最终制出二百五十几斤藕粉来, 俞善本想摆个摊位卖藕粉糖水,苦于实在腾不出人手,只好作罢。
剩下的藕粉用带盖的细瓷小罐密密封装保存到现在, 除了古大夫十分喜欢吃, 俞善多送了他两坛之外,庄上还存了足足二十整坛没吃完呐。
俞善并不吝啬, 既然藕粉对身体有益, 庄子上每家都分到了不少自用, 米娘子自家吃得多, 手艺也练出来了, 调出的藕粉质地细滑, 晶莹透明。
米娘子喜欢拿干桂花做了桂花红糖汁调味儿,又特意炒了香喷喷的花生芝麻碎撒在上面,又甜又香, 怪不得见惯好东西的杨希月也食指大动, 连吃两碗才罢手。
俞善心下觉得这藕粉生意还是做得的。
到了九月新种的莲藕就能出水了。今年俞善把藕田扩大到三亩, 估摸着得有小万斤的产量。
哪怕是送到州府, 鲜藕也不可能有那么大销量的, 还是得做成藕粉来卖, 所以在这之前, 俞善得给自家藕粉找个销路。
她把这事先记在心里,送走了杨、郭一行人,又叫住正要离开的俞怀安:“大堂伯, 我想在村里雇一批人。”
其实私人雇佣自然不算什么, 只要谈好价钱,两家愿意就行;可要是在村里大量雇人,就越不过村长和族老们,不然回头也是麻烦,不如事先打过招呼,以示尊重,更何况她要雇的人也有些特殊。
俞怀安今天托俞善的福,有幸跟县令、县尉两位大人一起同桌吃饭,还亲眼目睹了两位大人对俞善有多么和颜悦色。
他已经打从心底里,不把俞善当成一个单纯的小辈来看待了,闻言和善的笑着问道:“善姐儿想雇多少人?你尽管开口,再缺人也不怕,村里出面替你雇人也行。”
说得十分慷慨,表露出无底线的支持。
俞善也笑了笑:“那先谢过大堂伯了!我知道虽然春耕快要结束了,地里还是有不少活计的,所以只打算雇一些村中的女孩子和妇人,想要办个小小的织工作坊。”
“办个织坊?”俞怀安听了不由一楞,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他今天见俞善跟县令大人一路上都说得是田里的事,还以为俞善想要雇人去种她的荒山,没想到这八杆子打不着的,怎么又要整什么织坊了?
到底是年轻啊,做事情没个常性,这想一出是一出哪能行得通?
俞怀安皱眉摇头,给俞善好好算了笔帐:“一架普通的织机就要一二十两银子,你之前在府城周家也是做过织工的,那上好的织机没个五六十两恐怕不行吧?”
见俞善赞同的点头,不像是一点儿意见听不进去的样子,俞怀安心里舒服一些,接着说道:
“正经办个织坊可不比自己在家摆张织机织布,怎么着不得置办上二三十架织机?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善姐儿,我今天也看见你那米粉作坊了,听说还接了衙门的生意,许是不少赚钱,可你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别怪大堂伯说话难听,咱们比不过那些城中的大织坊,一次扎这么多本钱下去,稍有不慎可就血本无归了。”
俞怀安这人平日里虽然势利了些,做事圆滑了些,但他这话说得合情合理,也确实是为她着想。
俞善谢过他的好意,可态度仍然十分坚持:“大堂伯放心,我这织坊预计规模不会太大,也要不了那么多本钱,甚至找来的人只要手巧学东西快,本身不懂织布也没关系,我可以现教。”
俞怀安顿住脚步,面露踌躇:“你打算教雇来的人织布?”
“是织锦。”俞善纠正道:“不过没错,我只雇村中的女娃和妇人,而且可以现学现教。”
俞怀安动心了,不管织布还是织锦,可是一门难得的手艺啊。
家中女孩学会一个就能教会其他人,就算嫁到别人家去,至少还能教给自己的女儿,这是能传家的手艺。所以村中寥寥几个会织布的女孩子婚嫁上根本不愁。
俞怀安想起自家两个儿媳其实一直闲在家里,整日不过洗洗衣、做做饭,喂喂鸡、打扫打扫院子而已,做完那点家务也都闲着无事,要是能去学会织布的手艺,每个月少说也能赚些零花,贴补一下她们自己的小家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