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白骨伞(第2 / 2页)

“不过,你打算把织坊设在什么地方呢?”俞怀安一动心,态度就明显松动了,只是他仍然有其他的顾虑:

“你那庄子上怕是不合适吧,虽说现在民风开放,女子也有外出做事的,只是你那庄子上壮年男子也有几个,这非亲非故的一起做工,说出去总是不太好听。”

俞善是既然决定要做就要思虑周全的性子,短短时间她已经盘算好了:

“这个大堂伯不必担忧,我打算买下二房院子后面那块地,把院墙扩出去,后院起上一排房子充做织工工坊,这样一来,进出还是从我家大门,织工每日来我家上工,连村子都不必出,大堂伯觉得如何。”

其实说起来也不算心血来潮,小俞善不仅擅织,像俞蔓一样,她也真心喜爱织锦。于是,织坊一直在俞善的计划里,只是正如俞怀安所说,不光开织坊需要的本钱多,那么多织工又从该哪里找?

大织坊资本雄厚,都是挑有资质的幼童签了长契,从小培养,年纪越大的织工越值钱,她们有长契在身,轻易不会跳槽,别的织坊想要挖人成本极高。

自己无意中做这个玩具般的小织机倒是给了俞善新的想法,小织机被她简化了许多工序,虽然织不出许多花纹,上手却极其简单,非常适合用来培养新手。

连杨希月这大小姐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织锦帕,村中手巧的女孩子又差到哪儿去了?肯定也能很快上手。

而且从杨希月和郭宜兰两人爱不释手的反应来看,这杂色锦帕色彩斑斓,应该还是有市场的。幅面窄反而成了它的优点,带着天然的封边,不用剪裁,不必自己动针线锁边。

这样另辟蹊径,只卖锦帕之类的小件,不跟大织坊形成竞争,应该能给自己这小织坊争取来发育的时间,积累资本和手熟的织工。

而且也不用担心新手手拙会糟蹋丝线,听俞蔓说,光镇上织坊都积压了不少不能再上机的废线。

织坊不愿意把剩下的线接头延长,那样会在锦布上产生节点,影响品质,这么成年累月的积攒下来,数量着实不少。

自制织机,再加上收购没人要的废线,俞善觉得自己的织坊建起来成本会是一个极其低廉的价格,不过这些倒没有必要解释给俞怀安听。

俞怀安听了俞善的提议,摸着胡子沉思了好半天:“这样吧,我回去先查查黄册,你家后面那块应该是无主的地,靠山近,也不值什么钱,买下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等我先跟族老们透透口风,若是他们不反对,你这织坊想开在村里,也是给村民们做了件大好事。”

俞怀安嘴上是这么说,心里其实已经觉得这事有八成稳了。

族老们要是知道了这样的好事,又怎么会反对呢?反正亏钱也是俞善自己的事,真正替她考虑的人又有多少。

谁家不想多几个会手艺的姑娘?把自家亲戚塞进俞善的织坊还来不及呢。恐怕到时候想要进织坊的人太多,善姐儿还要考核把关往下刷人呢。

把说服族老这件事托付给俞怀安,俞善就回去放心准备了,这事情急不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妥的,她有足够的耐心来筹划。

春雷响,万物长。一场场的春雨浇下来,眼看着四面山上不同冬日的萧索,渐渐变得绿意浓郁起来。

这天一早,俞小五又领着他的孩子军来找俞善和俞信姐弟俩,一开门就看见孩子们人手一个背篓或提篮,手里拎着木锄小铲,做足了准备。

俞小五跟俞善打过几次交道,渐渐觉得俞善这人还不错,自觉得应该带着她姐弟俩一起玩:“听我二哥说,今天信哥儿也休沐,我们打算上山挖些春笋,再捡些菌子,你们可要同去?”

俞信自然是想去的,他看看姐姐,俞善也觉得上山玩一天也不错,虽然不打算再挖春笋卖钱,捡些新鲜菌子自家吃也挺好,遂点头同意了。

姐弟俩也像其他孩子一样,每人一个背篓,人手一把小铲。

山上又刚下过雨,有些泥泞,菌子倒是因为这雨水滋润长得不错。眼尖的孩子们一会儿就能捡上半背篓。

茂密的竹林里长年有厚厚的竹叶覆盖,也长出不少菌子,俞善看到有样东西挺眼熟,指了指问俞小五说:“你们怎么不采那个?这里有一大片呢。”

俞小五眼神古怪的看着俞善:“你不会连这个也不认识吧?那可是白骨伞,有毒的,吃了会变白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