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皇权捧上神坛的是儒家,要限制皇权的也是儒家,但吹捧容易限制难。
尤其是程朱理学大行其道的今天,除了方孝孺这样的人,哪里还有人敢和皇权正面对抗。
像方孝孺在诏狱里和他说的那些话,说到底,也不过是寻求一个心理安慰罢了。
方孝孺这样的学问宗师,怎么可能将朱棣的变化都怪在陈堪一个人身上呢?
所以他说那番话的目的不是责怪,而是提醒,提醒陈堪要未雨绸缪,提醒陈堪朱棣朱棣要成神了,不然方孝孺吃多了撑的去担忧陈堪不得善终。
事实上,陈堪的出现,充其量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将原本在明朝中后期才会出现的皇权至高无上提前到了明初而已。
不过陈堪对于目前大明朝的变化,是持乐观态度的。
只要大明能强大起来,百姓能富裕起来,汉人能挺直腰杆,有一个神来做领袖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
这种事情早在后世的时候,陈堪便已经经历过了。
在像神一样的伟人统治下,没了那些旧文人扯后腿,汉人反而爆发出来无与伦比的活力,短短七十年时间就重新屹立在世界之巅,哪里不好了?
反正他觉得挺好!
欣赏了一下陈洽的变脸,陈堪也不再多说,拱手拜别之后,便回到了方府。
翌日,陈堪一大早便来到了宝钞司。
在李适的陪同下,陈堪接见了宝钞司的几位匠人。
如今宝钞司依旧严格遵守着当初陈堪定下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补充进来好大一批新鲜血液。
很多老的匠人都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如老黑老谢这样的,更是已经成了师傅,每天只需要走走看看指点一下后辈就行。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明的匠人在给朝廷做工的时候,已经有俸禄可以领了,虽然很低,但确确实实是能领到钱了。
军中像是三千营,神机营这样的禁军,也在逐步开始实行军饷制度。
即除了保证日常的粮草之外,还能额外领到一笔钱。
这些钱不用国库出,而是朱棣私人掏腰包,以银行的名义代发出去。
陈堪和老黑还有老谢席地而坐,讨论了一下如今大明的对匠人的待遇之后,不由得笑问道:“以二位如今的年纪,差不多也该退休了,不知道两位退休之后有什么打算?”
老黑和老谢在陈堪面前从来不拘谨,闻言不由得摇摇头。
老黑道:“俺是个粗人,这辈子只会做宝钞,等俺教会了这些后辈,便回家含饴弄孙。”
老谢也是笑道:“说起来,老汉儿媳今年给老谢家添了个带把的小孙儿,现在估摸着都会爬了。”
陈堪闻言,先是对着老谢道声恭喜,随后咂咂嘴道:“您二位要是从宝钞司退了出去,那可是宝钞司的损失。”
老谢道:“嗐,说啥损失不损失的,老汉老了,干不动了,自然会有年轻人顶上,现在官府不强制征发匠人,后辈的日子们好过了许多,多的是愿意学手艺的人。”
“那就好,那就好!”
陈堪感慨了一句,终于表明了自己今日的来意,笑问道:“二位退出宝钞司之后,不如来本侯府上做事如何?”
没错,陈堪今日是来挖人的。
宝钞司和军器监的工匠,绝对是整个大明技艺最精湛,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
既然要安排退路,那自然是照着好的挑。
总不能到时候还要陈堪自己去开荒吧,早点准备好,等那一天真的到来,他直接去享福不好吗?
而两个老匠人在听见陈堪这么明显的招揽之后,先是一愣,随后大喜。
“老汉,老汉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
第四百零九章 招揽
在宝钞司收拢了一阵子人心,陈堪来到军器监,又将宝钞司的做法给重复了一遍。
走了一趟宝钞司和军器监,陈堪成功收获了一大批技艺成熟的工匠的效忠。
这些人,可都是陈堪以后幸福生活的保障。
回程的路上,李四凑上来问道:“侯爷,咱府上不是已经有不少匠人了嘛,为何还要招揽这些匠人?”
陈堪斜眼看着他:“本侯做事还需要向你禀报吗?”
被陈堪冰冷的眼神盯着,李四顿时打了一个寒颤。
“不敢不敢,属下多嘴了。”
李让一巴掌拍在自己的嘴上,眼神中满是无辜之色。
片刻之后,陈堪的脸色由阴转晴,忽然看向李四问道:“李四啊,你跟本侯有一段时间了吧?”
李让老老实实应道:“回侯爷,四年了,属下在锦衣卫时就一直跟着您。”
“是啊,不知不觉,都已经四年了。”
陈堪感慨了一句,继续问道:“本侯记得你是江南人,自小在海边长大,最善操舟,是吧?”
“侯爷记性真好,不错,论操舟,在弟兄们当中属下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