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前院,管家云程正带着一群小厮布置院子,屋檐上换上红灯笼,景观树上缠上红布条,院子里还牵了许多彩带,倒吊许多油纸伞。
贴门帘,还有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
一派祥和喜庆的氛围让所有人的心情都莫名其妙的舒畅起来,包括陈堪。
府中的下人婢女看见陈堪也没停下手中的活计,只是随意和陈堪打了个招呼便继续忙碌。
陈堪就这样背着手在侯府里绕了一圈。
就连朱月澜都在带着从公主府过的管事嬷嬷和小宫女绣一些喜庆的刺绣。
很好,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元正做准备,只有陈堪自己是一副无所事事的状态。
......
此时,奉天殿内,朱棣正在接见匆匆赶回京师的郑和。
两人已经在偏殿内坐了好一会儿,脸上都是一副震惊的模样。
“你确定这是出自陈堪之手?”
朱棣手中拿着一封信件,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
陈堪的字迹他很熟悉,但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封信件是出自陈堪之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挑动南洋的战争,为大明一统治半岛创造有利条件,太阴毒了。
陈堪给朱棣的印象,一直都是狡猾如狐,有点小心机,但有更多的时候还是为国为民的忠臣形象。
就算偶尔肚子里冒出坏水,那也是为了大明好。
但现在陈堪写给郑和这封信,却是完全打破了他对陈堪的看法。
此刻,朱棣忽然有些庆幸,还好这封信是落在了他手上。
但凡这信上的内容流传出去一点,大明很有可能会被群起而攻之。
郑和没有丝毫犹豫,点头应道:“万岁,臣与靖海侯接触不多,但靖海侯的亲卫和字迹臣还是能认出来的,这封信确实是靖海侯手下的亲卫亲自交给微臣的,而信上的谋划,也确实是出自靖海侯之手。”
朱棣眉头皱起:“陈堪这是要将我大明逼向绝路啊。”
天下谁不知道太祖爷在位时曾定下十五个不征之国。
朱棣更是没想到,陈堪竟然会将主意打到这些国家身上。
沉吟片刻后,朱棣屏蔽了大殿之中所有侍候的宫女太监,随后一脸正色的看着郑和问道:“郑和,你觉得陈小子的谋划如何?”
郑和看着朱棣,脸上略微有些迟疑。
朱棣道:“无妨,你直言就是。”
郑和一时间有些搞不懂朱棣的想法,要说朱棣同意吧,他又在批判陈堪的谋划阴毒,不同意吧,又在这里问自己的意见。
沉默片刻,郑和决定实话实说。
在脑海里组织了一下词汇,郑和缓缓的说道:“万岁爷,臣以为,靖海侯的谋划固然阴毒,但对我大明却有切实的好处。
自前宋开海以来,我中原王朝商税税收的大头便是海贸,若是能将南洋,乃至半岛都纳入我大明的领土,我大明的财富将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郑和选的切入点成功引得朱棣点头附和。
而郑和看见朱棣的样子,心中便有底了。
顿了顿便继续说道:“且臣以为,这些地方本身就是我中原故土,我大明承认前元为中原正统,那便有收复故土之责,从大义上来说,我大明不缺道义。”
朱棣继续点头,内心深处,他便是倾向于陈堪的谋划的,否则也不会问郑和的想法了。
他本来就得位不正,更需要文治武功来证明自己。
而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比开疆拓土更能体现文治武功的了。
不然他也不会要朱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平定安南之乱。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大明周边的国家大多数都被太祖爷列为不征之国,所以大明没办法直接对他们出手。
但这个问题,在陈堪的谋划下也迎刃而解,让其他国家动手,大明再打着复仇的旗号将这些土地纳入大明版图。
听完郑和的想法,朱棣沉思片刻,忽然问道:“以你手中现在的船只,能组建一支多大规模的船队?”
郑和拱手道:“回万岁爷,目前臣手中的宝船福船护卫舰一共有一百三十多艘,组建一支万人规模的舰队不成问题。”
“一万人吗?”
朱棣扶着眉心,作沉思之态。
随后拍板道:“一万人,作为先遣部队倒是足够了,过万元正,你便领着船队先出海一次,正好制作宝船的材料也见底了,银行的银库也快到了捉襟见肘之时。”
郑和一愣,问道:“万岁爷可是需要臣下先去一趟倭国?”
朱棣摇摇头:“不必,陈堪那小子在北京,连南洋都在他的谋划之中,没道理辽东和倭国能逃得过他的谋划,朕要你先走一趟南洋,将南洋的局势打探清楚,顺便将航道开辟出来。”
朱棣说完这些,整个人忽然长呼一口气,随后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海贸被人把持得太久了,没道理他们吃肉,朕只能喝汤。”
闻言,郑和忍不住一阵沉默,他当然知道朱棣说的是哪些人,但朝廷有太祖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
所以这几年来,朝廷只能看着那些人吃得满嘴流油却没有任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