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表通民国

我的手表通民国 第16节(2 / 2)

求收藏呀求收藏!

推荐基友好文:《季萦的古代生活》

第19章 人生第一场拍卖会

中午刚下课,沈青禾就接到了林淮的电话,鉴定报告已经出来,林淮建议的报价是二十万起拍。

沈青禾觉得没问题,就答应了,给林淮报了个地址,让他将拍卖会的请柬寄到学校来。

到了拍卖会这一天,沈青禾跟学校请了一天的假,直接去了深海俱乐部。

深海俱乐部创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历史悠久的国际知名艺术拍卖行,不仅是国内顶尖拍卖品牌之一,更是国际拍卖市场的翘楚,经营范围很广,优质项目涉及古董、书画、雕塑、书籍和手稿。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不能拍卖的。

因此财大气粗,在静安区拥有一整栋楼作为办公区。此次的拍卖会就设在二十二楼的展厅内。

沈青禾进去时发现已经来了不少人。刚转了一会儿,就看到林淮从里面出来。

林淮一看到她立刻过来打招呼。沈青禾惊叹:“来了这么多人?”

林淮笑道:“这些只是散客,只能在外面的展厅转一转,一饱眼福的占多数,真正愿意花钱的大都还没来,而且就算来了,也不会在这里逗留太久,会直接通过vip通道进入拍卖现场。”

“原来如此。”

林淮看了看手表,又道:“拍卖会三点开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沈小姐,我先带您进去吧。”

沈青禾就跟着林淮进了拍卖会场,请柬上有座位号,她按号坐到了第三排靠通道的边上,虽是第三排,但按照今天来宾的咖位和数量,沈青禾坐的已经很靠前了。

林淮要准备待会儿上场,先去了后台。沈青禾坐了一会儿,来宾才陆陆续续进入拍卖场。

等到三点,进入通道关闭,拍卖会正式开始。

第一件拍卖品是一副宋代字画,林淮在台上夸的天花乱坠,沈青禾虽然看不出到底哪里值钱,但看在坐诸位如饿虎扑食似的死命的竞价,就知道确实是个好东西。

后面又陆续拍出去了几件,场子被炒的热起来,沈青禾的那根金条就上场了。林淮宣布起拍价二十万,每次加价两万的时候沈青禾着实捏了一把汗。

真怕没人要,重新砸自己手里。

好在感兴趣的人似乎还不少。沈青禾特意观察了下举牌最执着的几位,几人穿着考究,不似商人,倒是有几分书生气,难道这就是林淮说的收藏爱好家。

这些人可真够有钱的。

最终,金条被一位旗袍女士以四十万的成交价拍走。沈青禾还没来的及高兴,就被旁边的人吓了一跳。

“韩知译?”

“才认出我啊?”韩知译摘了墨镜和口罩,朝她一笑。

“你包成这样,我能认出来才怪。”沈青禾轻声吐槽。

到了中场休息的时候,韩知译才放声问道:“我刚进来时就看见你了,就想看看你什么时候能认出我。但我看你自从那根金条上场,整个人就兴奋的不行,我太好奇了,就主动暴露了。哎,你很喜欢那根金条?”

“不,我兴奋是因为那根金条是我的。”沈青禾说完,以为韩知译不会相信。谁知他只愣了一瞬,就点了点头,“哦。那你知道拍走金条的是谁吗?是我妈。”

沈青禾看着他,不知道怎么接话,夸她妈有钱还是夸她妈有眼光,还是两个一起夸?

正在纠结,韩知译已笑道:“她就喜欢这些。我本来有课,还非要我陪她来。”

“那你为什么坐在第三排?”

韩知译看了一眼他妈的第一排c位,道:“我比较喜欢低调。”

下半场,举牌举的比上半场还激烈。沈青禾已经没什么心里负担,就着重关注了下,最受欢迎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发现玉石类的市场着实宽,瓷器也不错,书画类古董不多,但印象派的油画特别受欢迎。

等拍卖会结束,已经是晚上八点了。林淮跟沈青禾说了下后续走账流程,公司走账大概要一周的时间,也就是说拍卖的钱最迟一周后就会打到沈青禾的银行账户里,按照合同约定,拍卖公司要收百分之十的佣金,沈青禾实际到账会是三十六万。

沈青禾将银行卡号发到林淮的微信上,就准备回学校。出来到深海俱乐部门口时,正好碰到了韩知译开车出来。

“我送你吧。”韩知译摇下车窗喊了她一声。

沈青禾一眼就看到车后座上还坐着一位女士,猜测应该是他妈。就笑道:“不用了,我坐出租车很方便的。”

刚说完,就见车后座的车窗被降下来,一位四十上下的女士看着她笑道:“是知译的同学吧?快上来,他要开车回学校,你们正好顺路。”

沈青禾只好上了副驾驶。同韩知译妈妈问了好,就听韩知译大大咧咧的道:“妈,你拍的那根金条就是我同学的。”

“是吗?”程美凤有些惊讶,“这可是我今天拍到的最满意的一件了。”

沈青禾道:“其实是祖上传下来的,家里没人懂这些,索性就将它放到懂行的人手里去。”

“嗯,小姑娘这话说的对。”程美凤赞成道:“古董也是有生命的,只有遇到懂它的人,它这一生才算有价值......”

“妈,你又开始了......”韩知译有些不耐烦的哀嚎。

程美凤就有些抱歉的朝沈青禾道:“他不愿意听我总是念叨这些。”

沈青禾就笑了笑。

路还很长,车里三个人总要有个开口说话的。沈青禾从后视镜里瞅了一眼程美凤,赞道:“阿姨,您这身儿旗袍可真好看,很有几分老上海的味道。”

这倒不是沈青禾瞎说。她原先不懂这些,但自从到了民国,见识过上海滩几乎二分之一的女性着旗袍,又经常在荣织云那里见识各种各样的顶级高定,现在对旗袍敏感的不得了,见谁穿了,都要研究一下是什么款式。

程美凤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衣裳,笑道:“小姑娘好眼光,这还是七八十年前的老手艺呢。现如今的样式洋不洋土不土,已经穿不出那种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