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由西京道的完颜娄室带领三万大军攻打,承德一带的古北口则是完颜宗望带两万大军攻打,倒不是后者没有更多兵马,而是承德一地山高林密,三万精兵后方粮草民夫无法在这样的山路里供应那么多大军的补给。
但燕京也明白这两地的重要性,不但在这里有重兵把守,还备足了粮草,一副要捍卫死守的架势。
而金国在试探性地进攻二地后,便开始围而不攻。
这样的事情很常见,辽国朝廷不由地松了一口气,觉得只要拖到冬天,金国就会退兵,两处险关背靠燕京府,补给十分容易,金国是不可能耗过他们的。
萧德妃见状,又一连给金国上了五道降表,表示愿意向金国称臣,永世纳贡,只求金国放过她们。
但金国的回复是,不许。
只要是辽国还要称王,那就想都别想。
……
让辽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寄予厚望的北方雄关古北口,由耶律余睹镇守的重要关口,只守了不到半个月,便被金军宗望攻破。
这个消息震撼了整个辽国小朝廷,他们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但很快,与耶律余睹一同驻守的刘琦发来消息,消息又从大宋信王的手中传给辽国朝廷——简单说,便是耶律余睹军中的都监高六,被金国用重金收买,又得到了高官许诺,决定投奔金国。
为此,他灌醉了耶律余睹,取其首级,悍然兵变。
如今辽朝风雨飘摇,军心本就不稳,骤然见到将军人头,一时士气大乱,金军趁机攻城,仅仅一日不到,便宣城破。
但当时协同驻守的刘琦见势不妙,与金军一番大战,无奈当时下雨,火器威力大减,刘琦依仗熟悉地形,收拢关口的残余将士,将金军大部队牵制在了山中,依仗燕山复杂的地势与其周旋。
这也是金军暂时没有大举南下的原因。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事情,就是派兵支援,夺回古北口。
但萧德妃对此却极为无奈,抚州那边也在被金国大军攻打,而且远在六百里之外,要回援,也根本来不及,而她手上,却实在没有多余的兵力了。
她招来朝臣商议,而朝臣们的意思却都很一致,那就是逃。
趁着金国没有南下,刘将军为咱们挣到的时间,立刻南下,投奔大宋,如果大宋仁义,或许还能许我等复国,要是他们都折在这里,那便万事皆休了。
但朝臣虞仲文却悍然反对,称如今燕地是辽国最后的民心了,若是弃了此地,怕是咱们大辽再无立足之地,应该死守燕京,只要护住燕京,那便还有机会。
话音刚落,便有人朝臣讥讽问,请问护住燕京,那燕京之中,还有多少存粮,能支持几日。
虞仲文冷笑,说国库虽虚,然诸位家宅门户之中,存粮不曾少过。
这一句话,几乎把所有趁着国势衰颓,征敛无度的朝臣都得罪了。
他们商量许久,得出结论都是燕京无险可守,要么去投奔大宋,要么去投奔耶律大石,留在燕京府,只是等死。
萧德妃坚持留守,但她并没有得到支持,她甚至想招萧干回朝,但也知道来不及。
无可奈何之下,她最终同意,带着辽国朝廷上下,去投奔大宋——其实辽东也很合适,但他们心里的都清楚,以辽东的体量,不可能支持他们复国。甚至他们过去了,会不会和大宋宗室一个待遇,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至于燕京府的百姓,还有正在山中坚持的大宋士卒怎么办……他们暂时没有办法。
虽然说要走,但也不是直接就走的。大臣虞仲文、韩昉等主,主动请求留下,要与燕京百姓同进退,萧德妃便顺势任命他们为参知政事、领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内外诸军都统。
安置之后,萧德妃便带着耶律家最后的王族们,登上了数十艘去南方的大船——这是他们早就准备好的船,家中财物,也大多早就打点好了,收拾运走时,有条不紊。
许多辽国大族上船时,遥望北方,热泪盈眶,他们心中明白,今日一别,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一时间,男女老幼悲哭之声,响彻河岸。
但是,却没有一人在码头驻足停留,只是在上船之后,方才开始痛哭,仿佛突然想起有这事一般。
码头上,送行的虞仲文等人,忍不住露出冷笑。
第306章 相相办法
长城, 古北口。
这处古老要塞上,完颜宗望登城远望,神色睥睨而骄傲。
他身边, 一名白面无须的中年人正谦卑地立在一边, 恭喜这位立下大功。
他便是这次金军攻下古北口的大功臣, 高六。
他本是辽国宫廷内宦, 靠着伺候王族宗亲上位,但这次大辽上下,都在想办法寻找退路,各处收刮, 但他们这些官宦,却在其中所得甚少。
所有大头,都被那些宗亲权贵, 送到大宋去了。
如此, 他们这些人, 自然要想些办法,为自己留下退路。
不只是他们, 还有许多底层将官, 畏惧金军, 燕京在反复收刮后又没了什么油水, 便也想着另谋出路。
而这次, 他们成功了。
宗望骄傲地轻舒一口气, 享受完这难得的胜利, 他也开始继续正事。
“宋军士卒的下落找到了么?”宗望转头问副将。
“有些痕迹,”那副将答道, “但已经潜入山口, 燕山山高林密, 我等不熟悉地形,怕是要花费一些时间。”
宗望沉默数息:“将他们留给后军,我先率先锋,不能给燕京喘息之机。”
他可不愿意将手下的精兵耗费在攻城之上,那太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