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不会卖福生的。”
刘秀好心想,谢小玉找了人贩子,就证明那块玉说的都是真的,福生有大福气,他没事,谢小玉被拐走,这样福生就是叶家的福生。
她说道:“妈,我梦里面,福生没事,不过小玉可怜了,被人贩子拐走,也算是她卖福生的报应。”
刘秀好话音刚落,谢小玉在田埂上甜美的嗓音带着欢快,“娘,我跟福生扯证回来啦。”
***
福生和小玉扯证回来,看热闹的人散去,搞了半天是个乌龙。
花嫂上回因为一个鸡蛋的纠纷,跟刘秀好吵过一架,撇撇嘴跟高芬说:“日有所思,夜里才能做白天想的梦,高婶子,你这二儿媳妇,看来不想福生结婚呢。”
刘秀好骂道:“你放屁,少挑拨我们家的关系。”
高芬瞪了刘秀好一眼,“别吵了,把饭菜热热去。”
饭菜早就凉了,不过炒鸡蛋热过还是很香,叶家十来口子人,大米不够吃,米饭里面掺了红薯,谢小玉在梦里面对叶家人都很熟悉,每个人她都认识,还是能应付的。
她道:“娘,今天炒鸡蛋好香。”
“想吃就吃,今天扯证,给你们加菜的。”高芬虎着脸说道。
“娘真好。”谢小玉甜甜一笑。
高芬心想好个屁,没给彩礼没办酒席,一盘子炒鸡蛋都高兴,小玉和福生这一对傻子,等她这个当娘的死了看不住的时候,还不被妯娌兄弟欺负死。
福生一直闷头不说话,也不夹菜,虽然满满一大碗,就数他碗里的红薯多米粒少,扒拉几口,下面全是红薯了。
大哥二哥碗里至少还有一半的米饭呢,这饭是刘秀好端的,她就是欺负福生。
谢小玉端起那盘炒鸡蛋,扒拉一半到福生的碗里,另外一半给几个小孩子一人分了一点,一盘炒鸡蛋就分光了。
刘秀好不愿意了,桌上就这盘炒鸡蛋算点荤腥,她半个月都没尝过鸡蛋,“娘,小玉怎么能吃独食啊。”
“什么呀,我问过娘,这是给我跟福生扯证加的菜哦,我还给大柱二柱小妮分了呢,你一个大人,总不能跟孩子抢鸡蛋吃吧。”
刘秀好:……那福生怎么能吃一半呢?
福生停下筷子,碗里堆的冒尖的炒鸡蛋他一口都没吃,只是低头望着炒鸡蛋,因为回锅热了一会,葱花已经蔫儿了,但闻起来还是那么香。
高芬心里发酸,她这个傻儿哦,只知道闷头干活,高芬瞪一眼刘秀好,“一碗炒鸡蛋而已,你两个儿子不也吃了?”
叶银山在桌子底下掐了下媳妇,“赶紧吃饭,下午还要下地干活呢。”
现在还是集体制,中午吃饭都是有一定时间的,迟了生产队长要扣工分。
谢小玉吃着红薯饭,纯天然无污染的食材,吃着也蛮香,但天天吃这些没油水的,人肯定受不了,尤其现在农忙,男女都要上工出大体力,想肉吃啊,没有肉,鸡蛋也是好的。
谢小玉推一推发怔的福生,“福生,到了碗里的就是你的,你吃呀。”
福生从小到大,没吃过几次鸡蛋,在那个几百人的训练场,几筐子发黑发霉的窝头扔下来,谁抢到谁吃,抢不到只能饿着,后来同伴越来越少,可以吃到红薯甚至是白面馒头。
最后只剩下几十个人的时候,偶尔能尝到鸡蛋,但那个鸡蛋,没有现在这么香。
小玉说,到了他碗里的就是他的。
福生动了筷子,闷头吃盖了炒鸡蛋的红薯饭。
刘秀好翻了个白眼,吃吃吃,就知道吃,一个人能吃两个人的伙食,也不怕噎死,她心里又怀疑了,这个傻子看着不像是个有大福气的,会不会搞错了呀?
吃了饭,刘秀好抹了嘴,“妈,小玉反正不下地干活,叫她洗碗吧。”
谢小玉手疼,并不是装的,她把白嫩的掌心朝上,手腕和掌心,被麻绳勒的发红的印子还没消,“娘,我今天差点被卖了,手也被麻绳勒肿了,等我手好了再洗碗行吗?”
高芬一看,可不是吗,那白嫩的掌心又红又肿,就她这娇滴滴的样子,别说下地,搓个麻绳估计都能把手掌搓破,亲娘哎,这真是娶了个祖宗回来。
高芬道:“老二媳妇洗碗去。”
刘秀好不满,“我还要下地呢,迟了要扣工分的。”
“知道要扣工分,还不赶紧去洗碗?”
刘秀好气急,娶谢小玉还不如让福生打光棍,至少家里不用浪费粮食多养一个闲人。
叶大嫂挺着五个月大的肚子站起来说道:“娘,我来洗吧。”
高芬头疼,老大两口子都是一棍子打不出个闷屁的老实性格,老二原先还行,娶了媳妇后,被他媳妇带的越来越偷奸耍滑,老三力气大能干活,就是脾气古怪,老三媳妇是个娇滴滴的灯笼美人,风一吹就灭,难养的很,这一家子,越来越艰难了。
谢小玉给三个孩子抓了一把糖,然后拿着糖袋子,又给高芬抓了一把,“娘,吃糖,福生下午就不去上工成不,帮我把知青点的东西搬回来。”
高芬挥挥手,“去吧。”
谢小玉拎着糖袋子,招呼福生,“福生,我们去村里散喜糖去。”
刘秀好翻了个白眼,生怕村里人不知道她嫁了个傻子,还跑去散喜糖,谢小玉比福生还傻!
福生站起来,看着墙角的锄头,他这几天了解到,这里是用劳动换粮食,一天不干活要扣工分,扣工分年底就少分粮食,没粮食就要饿肚子,他再看看谢小玉,那风一吹就倒的娇弱身体,要是饿一顿估计会晕。
福生说:“干活,晚上搬东西。”
高芬怕儿子拧巴的性格惹的谢小玉生气,说道:“你结婚,歇一天不碍什么的,我去跟队长说一声,不扣你工分。”不扣是不可能的,不过不用让儿子知道。
谢小玉才不生气,福生每句话她都知道什么意思,福生怕粮食少了饿了她,福生就是最好的。
两人到了知青点,大河村的知青点,现在还有十几个知青,六个人住一个屋,都是大通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