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

第91节(1 / 2)

自己之前一味的只想打仗抢地,如今听到唐顺之的寥寥一句,竟然像从梦里醒了过来一样。

是啊,蒙古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虞鹤再回来的时候,身后还带了两个小太监。

因为书实在是太多了。

虞璁随手拿了一本,还没看几行就被孛儿只斤·巴图孟克之流的名字绕晕,索性吩咐唐顺之过来。

“看完这些,你需要几天?”

唐顺之想了想,不确定道:“一个半时辰?”

这么快的吗?

虞璁一拍巴掌道:“虞秘书,留下来陪唐——”

“字应德,号荆川。”

“好!陪唐荆川看书!”

他总算找着这么个既不忙又有能耐的人,索性让鹤奴陪着他左右,自己带着陆炳去巡查三大营,看看新火器的投放和战车好了。

路上二人各驰一马,陆炳思忖了一刻,还是怕他太上心,便开口道:“陆巡抚那边,已经劝回去了。”

“这么快?”虞璁愣了下:“你跟他灌了什么迷魂药?”

陆炳坦诚道:“就是解释了下利害关系。”

这巡抚虽然是正二品的大官,但到底在地方值守,没有他明白这朝廷里的风云诡谲。

陆炳从年幼时就在锦衣卫里和官员们打交道,对如何把控人心学的早已超越常人,半个时辰就说的他叔伯一身冷汗,还把自己塑造成委曲求全的无奈角色,好不被宗族那边的人再如何为难。

虞璁听完他不动声色的讲完这些,心想自己果然眼光不错,阿彷这说把人赶回去就赶回去,也是够有手腕的。

皇上骑着马又发了会儿呆,突然一拍脑袋:“居然是唐荆川!”

他就是明朝那个抗倭名臣荆川先生么!

虞璁听名字没反应过来,后来一想这个字号,越想越不对劲。

这荆川先生,不仅是明朝唐宋派的领军人物,写出了‘九原人不返,万壑气长寒’这样的佳句,他在历史上给胡宗宪屡出奇策,是抗倭的主力!

这么个人,居然就悄无声息的考了个会元,自己居然没注意到!

要怪就只能怪古代人名字太多记不住!

他们一路巡查完,又去云禄集吃了个饭,算足了两个时辰才回宫。

唐顺之一个人留在乾清殿里,一边看一边总结,就等着他们回来。

虞璁还没走近他,那个清秀的会元郎就喜上眉梢的抬起头来。

“陛下,微臣以为,如今正是时候!”

“什么意思?”虞璁愣了下,加快脚步走到他身边,见那如山的书目全都被看完了。

果然又是个大牛啊,这看书速度跟扫描似的。

“陛下,如今蒙古青黄不接,俺答汗刚刚即位,微臣以为,最迟应明年出征,事不宜迟!”

唐顺之把那几本书翻完,直接接过粉笔在一旁的黑板上写了好几个名字,如讲自家旧事般侃侃而谈。

兵部的那些大臣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放手,能豁的出去想要再征的根本没有几个。

蒙古那边势力纷乱又名字太长,能耐心梳理完所有时情,能将一切分析的头头是道的,根本没有几个。

原来在八年前,给予蒙古中兴盛世的达延汗刚刚去世,此刻他的孙子俺答刚刚即位,正是被窥伺环绕之时!

要知道,达延汗十六岁亲政,在明朝风雨飘摇上下混乱的这一段时间里,不仅统一了整个漠南蒙古,还一度与明孝宗朱佑樘阴奉阳违,间或领兵出没于大明的固原、宁夏等边关重镇,以刺激明朝开放边关贸易。

他在位的时间里,耗费二十余年与右翼封建主战争冲突,将东蒙古的六万户全部置于统治之下。

也正是他,重振了成吉思汗留下的黄金家族,被世人誉为中兴之主。

达延汗一共有十一个儿子,虽然长子被人谋逆杀害,但剩下的一群儿子也在虎视眈眈大汗的位置。

“俺答如今即位,他既然孙子,应该还算年幼吧?”虞璁急切道:“你是觉得,他们之间极有可能再次内斗?”

“俺答如今大概在二十岁左右,因为是最近一代即位的,所以这边记载的并不算很清楚。”唐顺之示意他看向几个巨长无比的名字,用笃定的语气道:“必须注意的是,如今他们仍在与东蒙古的右翼来回拉锯,没有完全征服。”

陆炳一愣,看向唐顺之道:“那岂不是说,我们之前栽赃之后,他们完全不会想到是我们干的?”

唐顺之笑道:“哈喇慎如今归属达延汗不久,此刻里外都会怀疑,越发难以搞清楚。”

何况蒙古人看轻大明已久,断然会认为是同族搞的鬼。

虞璁皱眉看着他画的势力分布图,想了许久道:“那么,达延汗所打下的右翼里,有没有残部?”

“恐怕有。”唐顺之取来地图,仔细思索道:“臣以为,这些残部会西逃甘肃、青海一带。”

“执罡军北上时,探子们说军力守备薄弱,恐怕是达延汗的子孙去征伐剿灭右翼的势力了。”

皇帝沉默了许久,意识到他面临了怎样的问题。

现在新即位的俺答,正是根基不稳,四面楚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