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女青荷穿书

第32节(1 / 2)

李青荷转身去拿衣衫过来缝补,就看到五妹拿着鞋底,拘谨的站在她房门口。五妹平时的话是真少,很腼腆的一个姑娘,进门这么久,也没见她找谁谈心。

“五妹,进来说话。”李青荷招呼她进门,“站在门口做什么?”

五妹羞涩的笑,坐到了她对面,“四嫂,你要是来不及纳鞋底,我可以帮你。”

“好啊。”李青荷一口应下,反正等以后她出嫁,给她多添些嫁妆就是。

屋子里安静,周承康洗了碗回来,就看到自己妹妹和媳妇对坐着,似乎有话要说,也没进门,转身去了池塘。

李青荷偷瞄她好几次,见她欲言又止就是说不出,干脆问道,“五妹找我有事?”

“有……”五妹低着头,“今天我听到娘跟你说我的亲事了。我想……”

“怎样?”李青荷耐心问。

“我认识一个人,他挺好的,我想嫁给他,就是他……”五妹咬唇 ,“他太穷了。”

李青荷傻眼,这五妹大半的时间都在家中 ,也没见她有什么异样,忍不住问,“谁呀?”

见她咬着嘴唇不说话,李青荷轻声道,“你跟我说了,我去问问娘,万一她答应了呢?”

五妹低着头,声音细弱,“是赵大山。”

她声音小,李青荷还是听清楚了,顿时面色复杂起来。

这赵大山也是望村人,不过村里人都说他命硬,据说当初他娘生他时,刚把他生下来人就没了气,没多久他爹也摔下山,当场就没了。好在他有个叔叔,这个叔叔那时候刚成亲,自己还没有孩子呢,看到大哥大嫂都没了,于是就把孩子接了过来,接过来没多久赵大山的婶婶就有了身孕,等到生孩子的时候,生下来一个女儿,又没了命。

之后,他叔叔带着侄子和女儿过活,也没有再娶,到了赵大山十一岁,他那堂妹九岁的时候,叔叔也病逝了。村里人都说,他爹娘和叔婶之所以会死,都是被他克的,就是他那个堂妹,已经十五岁了,还是病歪歪的,没有人上门提亲不说,说不准什么时候人就没了。

别看赵大山今年十七,愣是没有人帮他张罗婚事。

按理说他爹和叔叔的地和房子都给了他,日子该不会难过,但偏偏他那堂妹三天两头生病,地全部都卖了,房子……房子也卖了。

就是他卖的房子,之后镇上的杨家人才搬了过来。赵大山卖的是他自己的房子,就在徐家隔壁。

现在连房子都没了,他和堂妹住的是他叔叔家的,平时就靠着上山砍柴给镇上的酒楼和富户为生,这要是娶妻,再娶到那房子里面就有点不像话。

这样的一个人,李青荷就是想要成全五妹,也不敢到周母面前去提,这哪是说亲,这是跟五妹有仇!

看着面前只剩一个头顶的姑娘,李青荷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轻咳一声,“五妹,你们怎么认识的?你怎么就想嫁给他呢?这亲事……娘怕是不会答应。”

闻言,五妹肩膀都下垂了,手中纳鞋底的动作放缓,“有次我上山砍柴,是他帮我扛回来的,我觉得……他很有力道,扛着一捆柴轻飘飘的,还几次回头看我有没有跟上,很贴心,他那样的人,应该能扛起一个家,娘太苦了。”

看来周父早去,对于五妹的打击很大,直接对她选择嫁人的人选都有了影响。李青荷哑然,半晌问道,“所以,他也不知道你想嫁,对吗?”

五妹就不说话了。

李青荷心下转了两圈,又问,“你是想要个抗得起家的人,还是非他不可?”

“不知道。”好半晌,五妹细细的声音再次想起,“只要想到嫁人,我想到的就只有他。”

作者有话要说:高亮:今天没了,明天中午见~

第52章 县城

这还真是没法劝。

李青荷想了想,提议道,“如果换一个人我还能去给娘提一下,但现在这种,是肯定不行的,要么,我帮你给娘说,这婚事往后放一放?”放一放,兴许她自己就没了这心思了。

五妹点头,“谢谢四嫂,要不是你,我也不敢说。”

李青荷觉得,她很有必要纠正一下这姑娘的想法,正色道,“五妹,其实过日子呢,不是说看谁靠谱就嫁这么简单的,你得看人家的能力,最起码得养得起你,比如说,如果你生病,他得请得起大夫买得起药,要是有孕,他能买得起鸡蛋和肉……还有,这家中的人也是很重要的。人不能太多,不能有那种不知道自知之明的……”

这说起来就太多了,五妹听着,渐渐地笑了出来,“四嫂,照你这么说,我怕是嫁不出去了。”

见她笑了,李青荷微微放松,“你愿意为了他退步,你自己要觉得值得才行。说句不好听的,你四哥也是一样,以议亲来说,他不是最后好的人选,但我愿意,而他值得。”

周承康走到门口就听到了这话,嘴角的笑容温柔起来。

听到动静,五妹回身,看到她哥回来了,忙站起身,“我得回去了,四嫂,明天我来问你要尺寸,这双做完就帮你纳。”

等五妹走了,周承康进门,伸手把她拥进怀中,“方才的话再说说,我想听。”

夫妻两人的笑声隔着门板传了出来,还未走远的五妹回头,若有所思

其实最要紧的,是两情相悦吧。

早前李青荷说要去县城不是假话,镇上几家酒楼用的鱼并不算多,这都几个月过去还没用到一半,池塘中的鱼养大了之后,最后的这段时间养起来并不划算,因为鱼食照吃,但鱼却不怎么长。

两人找了个时间,捞了一天鱼,半夜的时候就出了村,也没跟谁说,直接去了县城的路。

两辈子李青荷都没去过县城,倒是周承康去过几次,驾马车需要一天一夜。

镇上去县城有官道,附近没听说有人劫道之类。不过一路上两人不敢停,鱼闷得太久就会死,又是带了干粮的。赶了一日夜,他们到达县城时,天还没亮,城门没开,但城门口却堵了许多人,大半都是趁着天亮后进去卖菜的菜农。

马车排着队,李青荷闷着了鱼,就把帘子掀开。好奇的人瞄一眼就会看到车上好几桶鱼,立时就有人问,“这鱼怎么卖?”

“十八文一斤。”李青荷想着镇上送酒楼是十二文,运了这么远,怎么也得贵些。

听到价钱,那人眼睛一亮,身子已经往前挤了,道,“我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