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 48 章(第1 / 2页)

“乾清宫!”沈晰说着已推门而出, 守在外头的宫人也跟着他浩浩荡荡地离开了, 整个绿意阁前院都立时安静下来了不少。

楚怡怔怔地呆坐在床上:他……他当真了?

她只是随便开一下脑洞啊!

宗教战争不靠谱啊!中国历史上哪有宗教战争?儒释道的争端和白莲教之流应该都不能算在这个范畴内, 那说白了……应该是这个文化土壤就不适合出现宗教战争吧?

但怔了一会儿, 她又默默地躺了回去。

罢了罢了, 这是一个她从未在历史上读到过的皇朝, 虽然他们这儿也有唐诗宋词, 但不知道哪个时间节点上就拐偏了。拐偏了原就定有拐偏了的道理,这里的局势和她所熟知的历史有所不同便也正常了,或许这里真有滋生宗教战争的土壤呢?

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古代太子, 怎么说也比她更了解这里的文化氛围。他有了这样恍然大悟般的反应,必定有他的原因。

她于是就安心睡了。当下她怀着孕,总觉得其实他不在身边比较安全……

他在身边的时候——理性分析, 他这样一个生龙活虎的大男人搂着她睡觉, 她总担心他擦枪走火。到时候万一出了啥问题,吃苦的是她, 他还保不齐得有个心理阴影啥的, 不值当的!

一刻之后, 沈晰赶到了乾清宫。皇帝此时也已准备就寝了, 连侍寝的嫔妃都在寝殿里搁着了(……)。

乍然听闻太子求见, 皇帝不得不回到前殿, 叫人传太子进来。

太子入了殿,匆匆一揖:“父皇。”

皇帝抿了口茶,略有点不满:“这么晚了, 何事?”

太子道:“时疫之事, 儿臣忽而受了些启发。”

皇帝眉头微蹙:“什么?”

“父皇可还记得大斟教么?”太子道,“就是儿臣八九岁时曾想入朝传教,却无功而返的那一拨人。”

当时他年纪虽小,但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因为首先,那波人的长相与中原人就有所不同,对他来说特别新鲜。其次,他们的着装也奇怪得很,与中原装束截然不同,亦不同于常与中原有贸易往来的几个邻国,所以一时间看上去格外惹眼。

抛开这些长相着装的差异不提,这些人当时也在京里闹出了些风波。

沈晰记得他们是从西边某个遥远的国都来的,其实二十几年前就以商贾的身份在大应西部扎了根,自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有了村落,循例来说就要受朝廷管辖了。但一来天高皇帝远,二来西边地广人稀。地方官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未察觉这波人的存在,后来察觉了,也因他们既太不与外界接触又不惹事而没多过问。

那次入京,他们就是为了传教,他们称自己信奉的神为“明神”,说不信这个神的人都要下地狱。

从朝中到民间……自然都没什么人把这套说辞当回事。

——想想也是啊!你本来信佛信得好好的,佛告诉你不做恶事就能有一个美好的来世、不必堕入恶道。如今突然来了这么一拨人,告诉你说你不信他们、不虔诚供奉这位“明神”就得下地狱,你乐意信谁?两相一比是不是还是佛祖好伺候?

两边的理论里都有“地狱”,那么为什么要挑一个不好伺候的来信呢?

所以这伙人首先在民间传教传得就不顺利。但他们毕竟是番邦来的,鸿胪寺注意到了他们之后没敢不当回事,层层上奏之后当今圣上还是见了他们。

当时若他们这能说服皇上信他们的教,那这事就事半功倍地成了。可问题是,民间百姓都不接受的说法,皇帝更不会接受。再说,举国上下如今尊佛也好崇道也好学儒也好,都已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突然来了这样一个闻所未闻的“明神”,似乎也没什么推行的必要啊?

先前在佛道两教的庇佑下,举国不也挺风调雨顺的?

于是最后的最后,这波人在圣驾面前也没讨着好。临出宫那天,他们便翻脸了。

沈晰当时正好从乾清宫里出来,听到他们在外用蹩脚的汉语破口大骂,说什么“明神一定会惩罚你们的”,还有什么“你们都会下地狱”,“明神才是唯一的神”之类的言辞。

老实说,若他们不是自番邦而来,那单凭这些话,也够凌迟上几回了。

末了皇帝下旨将他们逐出了大应,之后这些年,大应都再未听过大斟教的任何消息,众人便也自然而然地将这些事情淡忘了。

如果不是楚怡提起,沈晰也根本想不起来这事。饶是现在想起了,他其实也并不确信此事与时疫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他还是先将想法说了出来:“他们当时传教不顺,心中便存怨怼。这些年,焉知他们不是在寻机报复?”

在传教之前,他们都能蛰伏在大应那么多年了。传教失败后存着恨意,为了复仇来做铺垫难免不会更有耐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