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安置(第2 / 2页)

直到天色不早,沉迷于公务的杨绍光这才想起来,俞善还住在城外,该回家了。

赈灾一事商量得七七八八,杨绍光心情大好。

他沉吟了一下,干脆亲自送俞善出了后堂,然后问道:“听说你今日重新给自家庄奴上了身契?可是多花了不少银钱?”

“是的,该花的也不能省啊。庄子我刚刚接手,正好重新梳理一遍。”俞善一点儿都不奇怪杨绍光的消息灵通,要是衙门里的事他一概不知,那杨大人这个县令也太失败了。

杨绍光赞许地笑了笑。

郭四通常在他面前抱怨俞小娘子爱财,是个锱铢必较的性子,在他看来,俞小娘子在大事儿上还是拎得清的。

既然如此,还是值得提点一番的,也算是回报她今日出谋划策。

杨绍光意有所指的说:“最近城外涌入这么多流民,连人牙子的生意都好了不少。不过,还是不能贪小便宜,等流民散去,衙门会清查各家有没有豢养私奴。”

所谓私奴,多数来源不正,都是或强卖、或掳掠得来的,没有原先的良籍就办不了衙门里正式的身契,只能被人私下里蓄养以充做奴仆,就如同果山庄之前那二十几口人,生死都不会有人过问。

只是这样的私奴价格便宜,民不举官不究,下等的烟花地和需要大量苦力的矿山等地,总有这样的存在。

俞善连忙撇清道:“多谢大人提醒,我向来奉公守法。这隐匿人口的罪行,可是要徒三年,笞五十的,绝不敢明知故犯。”

“那就好。大晋律读得不错。”杨绍光心情好,难得夸赞俞善一句。

俞善心里犹豫半天,看左右无人,趁机问道:“大人,石江堰可还安稳?”

由不得她不怕,决堤的后果,只要看看城外惨相就知道了。一场大水淹到来,谁也逃不掉。

杨绍光敛了笑容,瞪她一眼,没好气地说:“三合土的方子还是你给的呢,怎么现在才开始害怕,早干嘛去了?”

俞善要不是亲眼见过石江堰是怎么修的,就真被他唬过去了:“大人要讲道理啊,都水的张培砚大人说过,今年的大水是百年不遇的灾情,那三合土堰只是加筑的第二道防线而已,这责任重大我可担不了啊。”

杨绍光见吓不住她,就说了实话:“张大人这几天压根儿就没回城,天天呆在石江堰勘察水情,我打算再征一次徭役,听张大人指挥,继续加固堰坝。”

其实现在再怎么加固,也只是拿些沙土卵石袋堆高河堤,作用聊胜于无罢了。

上游已经有两个县决了堤,今年石江县有幸得了三合土方子,在原先的堰坝之外又加了一道三合土堰,已再无人力可为之处。

若是这样还抵挡不了这百年难遇的洪水,那也只能叹一声时也命也,总之他这个县令是誓与堰坝共存亡的。

现在劳力这么紧缺,要是还征徭役,那村里各家各户能参与抢收的劳力就更少了。

俞善想了想问:“如果再从流民里征一批身强力壮的,上河堤一起加固堤坝,可不可行?”

杨绍光想了想,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可以再议。”

行吧,这事儿俞善觉得自己就不用再操心了,能给的建议她都给了,于心无愧就好了。

“你回去路上小心些。”杨绍光说着,干脆指了两个差役护送俞善回平溪村,然后就要转身回后堂,又顿了顿道:“若是三合土堰真能抵抗这百年一遇的大水,我就上报朝廷,替你请功。”

坐上骡车,两个差役骑上马一左一右护送俞善离开县城。

这次路上非常顺利,经过来时那片流民聚集的地方,那些流民远远看见穿着差役服,挎着腰刀的官府中人,都安静得像鹌鹑一样,没有丝毫骚乱的意思。

如果不是来时俞善见过他们试图劫持骡车的样子,真是想像不出来,原先也是土里刨食的庄户人家,被逼到绝境会那么凶狠。

快到平溪村的时候,俞善就请两位差役先回去复命了。然后她让钱多宝把车赶到大刘村,这个时候俞信应该快要下学堂了。

最近路上不太平,俞善觉得,她这个家长暂时还是应该接送学生上下学比较稳妥。

谁知,学堂一散学,从里面走出来的不止俞信一个人,还有抱着崭新书囊的柳和昶。

一见俞善,俞信就开心地冲了过来,拉着脸兴奋得红红的柳和昶,跟俞善报喜道:

“姐,你知不知道表哥今天来学堂考学,不光通过了先生的考校,而且先生直接把他跟我一起分到了内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