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坊的院子, 俞善一开始打算直接设在自家后院,就在竹林后面再扩建一进院子, 可等泥瓦匠都找好了, 她又有些后悔。
织坊每天都要开工,就算织机再小,也会有“哐、哐”的织布声不绝于耳, 平日里还好, 等俞信从学堂里回来,织坊也已经下工了。
可要是信哥儿休沐在家时, 织坊又不停工, 岂不是吵得没办法看书?
自己这个位置选得不大好啊……
俞信见姐姐一脸犹豫的拿着图纸画了又画, 问清楚缘故, 告诉俞善他并不介意:“姐姐不必担心, 其实我还挺喜欢听着机杼之声读书的。”
他顿了一下, 才笑笑说道:“我还记得小时候,娘就会在家里织布,那声音让我觉得很熟悉, 这几天大姐也在家里织布, 我并不觉得吵, 反倒觉得更容易看得进去书。”
你是把织布声当成白噪音了吗, 孩子?
一时间, 两人都没有说话。
俞善和俞信平时都不怎么提起白翠娘, 这在姐弟间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
当年白翠娘改嫁, 是想把两个孩子都带走的,可俞信是二房唯一的男丁,虽然寡妇改嫁不受世情所诟病, 可没有改嫁带走别人家男丁的道理。
要么白翠娘留在平溪村守寡, 就可以儿女双全;要么,就只能舍下俞信,带走俞善。
白翠娘不愿意后半生都困在平溪村,终于为自己考虑,狠心选择了后者。
她的选择,恐怕永远是横亘在姐弟俩心中的一根刺——被选择的和被放弃的心里都有一根刺。所以,俞信是曾经的俞善心中唯一的执念。
还好,现在一切都很好,俞善笑眯眯的摸摸俞信的小脑袋,突然被摸头的俞信一脸无奈。
嗯,现在也不算是小脑袋了。半大小孩长得飞快,现在十岁的俞信跟俞善站在一起只差一头,俞善觉得应该要趁着自己还能够得着的时候,多摸摸这毛茸茸的小脑袋。
尽管俞信说不介意,俞善还是把屋后的地多买了两亩,这样可以把院子圈得更大,织坊的房子也能建得更远一些。
要是回头织坊搬了地方,这里就改建成一个更大的花园好了。
在村里建房,买地还不算花销的大头,抛费最大的是材料和人工,不光费钱,也更费劲。
俞善跑了几个地方才发现,这里盖房不像现代那样,建材市场逛一逛,包送货上门,一条龙一站搞定,这里所有材料都要自己一样一样的凑齐。
农家盖房子不容易,要是建砖房的话,还能跟砖窑买砖,要是泥胚房还得自己慢慢打泥胚,毕竟请人打胚还得花钱,能省则省了。
俞善恰恰相反,她是能省事则省事,直接从砖窑订了一大批青砖,总算是解决了一样。
可用来上梁的整根木头就不那么好弄了,村子里盖房用的木头大多数都是靠自己攒的。
山上的林子不能说砍就能砍,除了深山老林里的树,附近的山地都归村里所有,那些树都是有主的。
村里会把山地分给村民,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那片山上种一些树,分家的时候,谁家分哪几棵树也要事先说好。这样代代传下来,不管是盖房上梁,结婚打家具,老人打寿材就全都有了。
能当房梁的整根木头不是没有卖的,只不过俞善要的急,木匠铺报了个惊人的大价钱,最后还是俞怀安出面,跟村中人淘换了一些现成木材,人家也不趁火打劫,不用俞善给钱,回头寻机会慢慢给人家补回去就行了。
这还是俞善第一次见识到村中讲人情的一面,这让她对在村中建织坊更加有了信心。
再一个,请人盖房是件大事,光靠一两个泥瓦匠那得盖到什么时候去?村里人盖房都是互相帮忙,不要工钱,但是要管人吃饭,还要用好饭好菜来招待。
其实要论人情的话,俞善跟村里大多数人都没什么交情,再说,最难还的就是人情债,她更愿意工钱两讫,这样互不拖欠。
不过俞小五说,别的事情花钱请人还行,唯独在村里盖房,人家愿意来帮忙,说明是给你面子,你人缘好,要是你提给钱,岂不是等于把别人递过来的脸面往地上踩?
所谓入乡随俗,俞善马上改口,请吃饭就请吃饭,到时候白米饭大馒头管够,顿顿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