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善买下的那片山坳中间有一片平缓的地势,虽然杂草丛生,乱石却不多,还有条溪流淙淙穿过,正是这条小溪绕过山坡,成为俞善那座池塘的活水源头。
山谷中原本就生长着一丛丛非常茂盛的狼尾草,这也是俞善一开始看中这片地方的原因——狼尾草也能当喂牛的青料。
因此俞善只要求俞小五他们割掉那些藤蔓杂草,捡走大块儿的石头,打算清理好以后,她再用牛翻一翻地面,撒上买来的苜蓿草籽。
紫花苜蓿虽然营养丰富,堪称“牧草之王”,其实却并不太适合用来喂牛,最多只能占饲料的两成左右,不然牛吃了会胀气。
所以俞善才会要求杨庄头种那么多玉米,除了因为玉米喜水,生长过程中会大量的消耗水分,以对抗过多的雨水之外,玉米秸秆也能切碎发酵了当干饲料用。
有这两种青草加上玉米秸秆,四十亩的草场够俞善喂上一百多头牛了。
俞善给孩子们辨认了界碑的样子,确认出草场的范围,俞小五主动挽起袖子,领着大伙儿一起动手割起杂草来。
这些孩子虽然大的大,小的小,干活都不含糊,也没有偷懒的。
俞善在心里默数了一下,加上俞小五还有云姐儿姐妹俩,一共有十一个孩子,以十岁为线,正好是大小各一半。
也是,再小的孩子也做不了什么,再大点儿的孩子要么家里给找了出路,要么已经当成正经劳力在家干活了,也就这群半大不大的孩子,才会天天跟着已经十七岁还无所事事的俞小五,东奔西跑混日子。
云姐儿姓崔,名云淑,如大家说得那样,她做活十分麻利,一会儿功夫就割出一大片干净的地面;
她妹妹雨淑提个小篮子,认认真真的跟在姐姐身后,把大大小小的石头都捡起来,捡够半篮子再吃力的提到一旁堆成石头堆。
俞信看她人小腿短走得踉跄,过意不去,主动帮小雨淑提篮子,她还很乖巧的向俞信道谢:“谢谢少爷!”
俞信吓了一大跳,还没有人这么叫过他呢。小镜庄的人习惯了叫俞善“主家”,在俞善的要求下,也只是叫俞信做“信哥儿”。
于是俞信结结巴巴的回答:“不、不客气。”然后逃也似的跑回姐姐身边。
俞信一边干活,一边小声跟姐姐八卦崔家姐妹俩:“……她们娘刚过世三天,崔大叔就把隔壁村的一个寡妇接回来了,那寡妇还带着个男孩,比雨淑妹妹还大一岁呢,长得跟崔大叔可像了,改了个名字叫崔大宝,大家都说那就是崔大叔的儿子,崔大叔对崔大宝比亲生的还好……”
俞善挺意外的看了俞信一眼,这孩子天天看着挺严肃正经一小孩,没想到对村中八卦也这么纯熟。
俞信丝毫没有察觉姐姐的目光,拿镰刀又割下一长串藤蔓,拽成团扔到一边,接着八卦道:“……崔大叔一家就他一个人要服徭役,他一走,那寡妇就把云姐儿姐妹俩赶到柴房,就是不给她们饭吃。村里人都知道,连村长伯伯都去说过那寡妇两次,可她厚着脸皮,当面答应的好好的,扭过脸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俞善终于忍不住问道:“我说你天天不是上学堂就是在家,要么就呆在庄子上,从哪儿听来的这些八卦?”
俞信小脸一红,小声说道:“村子里跟我一起上学堂的,除了三房智哥儿,还有村长家的老二,俞小五的哥哥俞俭,村里的大小事儿他知道的可多了,所以有时候一起下学,路上都是他在讲,我听着,不知不觉就……。”
俞俭?俞善脑子里跳出一个大小伙子的形象。
郑先生的学堂分了几个班,除了刚开蒙的孩童,像俞信这样稍有基础的,跟俞俭那样下过场学生的根本就不是一个班。
俞俭今年都十九了,连媳妇都娶了,跟刚十岁的俞信也不是一辈人啊,恕俞善没有第一时间把他当成俞信的同龄人看待,原本还以为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交集呢,谁知道会这么有话聊……
估计俞俭也是一肚子八卦无人可讲,刚好碰见一个俞信,虽然一个村子里住着,却什么消息来源都没有,刚好满足了俞俭讲八卦的要求。
好吧,问清楚了八卦的来源,俞善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她伸手弹了下俞信的脑门:“这些八卦你在我面前讲讲就行了,尤其别当着云淑姐妹俩的面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她们也会伤心的。”
俞信疼得嘶了一声,嘟囔着说:“知道了,我也就跟姐姐讲过而已。”
俞善一想,那倒也是,俞信上了几个月的学了,这还是头一回在自己面前讲村中的是非,确实算是口严了。
俞善动了恻隐之心,把云淑姐妹俩叫到跟前:“我庄子上最近缺人,你们要不要帮我做事,每天三文工钱,管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