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长的固然很美,可惜邵循此时无心欣赏,短暂的愣怔之后马上回过神来,迅速垂下眼睛。
两人一时都没有说话,皇帝也沉默了片刻,这才重复道:“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么?”
邵循心中又羞又愧,偏偏无路可退,只得硬着头皮磕头请罪:“……臣女冒、冒犯了陛下,请陛下降罪。”
她只说请罪,却不提原因,皇帝继续问道:“因何至此?”
邵循顿了顿,抿紧了嘴唇,好一会儿才勉强回答:“臣女……酒后失德,本就罪该万死……”
“酒后失德么?”宁熙帝觉得这几个字颇有意思,便含在口中玩味的细品了一会儿,才道:“小姑娘,只是因为喝了酒吗?若真是如此,那你之后怕是要滴酒不沾才行了。”
不是酒后失德还能是什么?
邵循心中无奈,她能直接说这是她的好姑姑淑妃一手策划的吗?
皇帝今年已经三十有五,膝下除去夭折的二子一女,尚有存活的四位皇子和三位公主,其中头几位子女已经过了十五岁,已经成亲或也是要到议亲的年纪,算不得小孩子了。
中宫只有一位公主,陛下诸子皆是庶出,而这时储君之位仍然空悬,由不得众臣不议论纷纷,有些贪恋权势,想挣个从龙之功的投机者也渐渐开始将这潭浑水搅得更混,随着大皇子成亲,三皇子也渐渐长成,这场储君之争已经有了愈演愈烈的架势。
四皇子和六皇子夭折,存活的皇子,分别为长、二、三、五四位。
二皇子赵言杭本身不得圣宠,生母只是当初皇后身边的寻常宫女,早逝之后过了多年,才被追封了一个慎嫔的名分,实在是没什么体面。
若是皇后得势还好,二皇子小时候好歹被中宫养过一段时间,也算得上有一争之力,可是现在皇后失宠,自身都难以保全,脸面全靠恪敬公主撑着,根本没有力气和资格搅合在立储的风波里,他就更加无人问津了。
剩下的五皇子今年才六岁,三字经还背不利索的年纪,实在看不出资质,因此风头最盛的就是大皇子赵言栒和三皇子赵言彬。
这两位皇子分别系德妃和淑妃所出,母亲位分相当,年龄也差不了两岁,资质更是不分上下,因此朝堂上支持谁的都有,算是斗了个旗鼓相当。
眼看上书求皇帝立储以固国本的声音越来越多,原本还算稳定的后宫也渐渐浮躁了起来,淑妃本来和德妃共掌宫务,离天下女人中最尊贵的位子只有一步之遥,任谁都没办法不心动,而三皇子虽然读书上进,但到底太文弱了些,又不及大皇子有身为长子的优势,淑妃情急之下便动了个歪脑筋。
大皇子生的人高马大,勇武非常,但是在私下也有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小嗜好。
比如极好女色。
这一点外臣们大多不知道,而少数知情的人就算心中有微辞也没有太当回事,毕竟男人爱美色是天性,大皇子不过稍微有点过分,对于他能不能当上太子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淑妃的主意,就是要把这个私德上的缺陷放大,闹到人尽皆知,乃至无法挽回,使人一提起赵言栒,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皇帝长子的身份,而是他身上如何也洗不去的污点。
一般的宫女或是民间女子肯定不行,就算到时候事情被闹出来也没人会当一回事,这个女子必须要身份高贵,门第高到就算是赵言栒明媒正娶都不会有人说女方高攀的那种。
梦中的淑妃选中了自己的堂侄女邵循,她作为英国公的嫡长女,满大周朝找一圈也没有身份比她更合适的贵女,淑妃又提前放出风声去,要为三皇子聘邵循为正妃,更是再为大皇子口上了一顶侮辱未来弟妹的帽子,而大多数人也不会想到淑妃会狠到牺牲自己的侄女,给自己儿子戴绿帽子。
事发之后大皇子确实如淑妃所想名誉扫地,被封了吴王后匆匆出宫建府,整个朝堂都因为此事震惊,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从这件事带来的阴影中挣脱出来,三皇子也在争储争斗中暂时压了长兄一头。
而邵循,不管旁人是唾弃还是怜悯,名声都已尽毁,除了嫁给大皇子没有第二种选择,但人家早就有了正妃,她只能被迫一顶小轿抬进吴王府中做了他的侧妃。
邵氏的嫡长女,做了旁人的妾室,即使这人是皇子,未免也太荒谬了。
整个英国公府颜面扫地,连带着外家郑氏也抬不起头来,邵震虞惊怒异常,几乎要与邵循断绝关系,看在她死去的母亲份上才作罢,饶是如此,她与家人的关系也一落千丈,本就不怎么亲近的关系更加疏远,出阁之后也少有来往。
淑妃可能对这个侄女也有所愧疚,尽可能的在各方面帮扶,但这又有什么用?
不说邵循本就对大皇子没有半分好感,要嫁给一个这样的人是不情愿至极。退一万步讲,就算她心里爱慕赵言栒,嫡庶之别大于天,吴王妃齐氏善妒,疯起来可以毫无顾忌,名分上又压了她一头,在后院中花样百出的想怎么搓磨就怎么搓磨,淑妃再愧疚,还能为了她将手伸进吴王后院中惹人非议吗?
她不会,所以谁都救不了邵循。
邵循心中还残留着对齐氏的恐惧,回想起方才在宴会中看到她笑语嫣嫣的样子,实在是不能想象这是同一个人。
这些事是邵循后来慢慢知道的,事情发生的当时她还被淑妃这神来一笔打得翻身不得,人家又做的滴水不漏,什么也查不出来,她惊惧交加,如受雷霆,当真以为自己是喝醉了酒被大皇子钻了空子,哪里还能镇静下来分析底细?
这些真相是她后来缓过了神,觉得死也要做个明白鬼,这才东拼西找弄明白的,可惜那时已经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