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乡里

第172节(2 / 2)

晋王固然不必做到拱手让人,起码可以在履行婚约之前跟王妃表明心迹,知会一下。可他有吗?

也没有——如果有的话,王妃便不会一口咬定他全是出于利益考量。晋王只是觉得双方有约在身,便可理直气壮地与杨家谈条件,求到那道赐婚圣旨。

但这样却把王妃放在什么位置呢?他觉得她的态度不重要,一切按礼法来他没有做错。

从头到尾,晋王所争取的只是王妃这个人而已,并不曾去争取她的心——当然或许也有示过好,比如给她买爱吃的零嘴,为她送去的一盅汤而兴奋,但尊重两个字呢?

王妃仅抱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心态与他过日子,显然也没有什么错。因为晋王付出的也就那么多。

“你说,太子心里有过母妃吗?”

这时候陆瞻已似回神,忽然在耳边喃喃地问出这句话来。

宋湘望着前方:“肯定有的。”

“你怎么知道?”陆瞻抬起头,被晨雾浸染过的双瞳湿漉漉的。

“你忘了当初母妃跟我们回忆太子时,说到太子为何没在城中贵女里挑选太子妃那段么?”

在陆瞻那座宅子里,王妃回忆太子时,曾说过太子不愿拖累这些姑娘们,曾决意不娶,王妃说的时候宋湘并没有多想,如今想起来,那说的岂非就是她自己?

王妃常被皇后传进宫中玩耍,与太子三兄弟都熟,所以与太子关系密切,连最小的宁王也打心底里把他们俩看成了一对。

但她与年长的太子更为投契。以她出身世家的骄傲,倘若太子心里从来没有过她,她是不可能会放任自己深陷其中的。

何况王妃自己也说,若是执意相嫁,太子也会不开心。

所以宋湘宁愿相信,到了后期,王妃与太子之间已经由相互爱慕的恋人变成了相知的知己,成全了大局。因为除了考虑彼此,这中间还有个具有相当决定权的杨家。

杨家知道太子体弱,知道把姑娘嫁进宫,最终也不会什么好的回报,因此迟迟没有提出结这门婚事——

当年的口头约定虽然算数,但是订这个约定的前提也是出于朝局利益,何况这约定还是先帝下的。

让自家姑娘当太子妃,那肯定是比当晋王妃强,杨家是有能力与皇帝谈判的,而都是当皇家儿媳妇,皇帝其实也不会过于纠结到底撮合给谁。

可是相较于太子,晋王同样年轻有为,而且也健康,未来有无限潜力,怎么说都比嫁给太子合算。

太子聪慧过人,怎么会看不穿杨家心思?何况他自己必然也不想拖累王妃,也不会想让帝后为难。

那么解决所有人的烦恼的最好办法,就是他从一开始就不给自己希望。而事实上,以王妃的品貌,太子还不动心,却也很难啊。

她叹息着一抬头,就触到了前方英娘的目光。

“他走了。我们进殿去吧。”英娘道。

宋湘侧耳细听,果然屋里有了丫鬟的声音。

他们先前尾随着晋王到了栖梧宫,直接恳求英娘带着他们来到了这里。

此刻晋王既然走了,他们自然得去看看王妃。

“我先走,你们慢点再来。”

英娘嘱咐着,便就先离开了夹墙。

第305章 我若霸王硬上弓

宋湘目送英娘走了,而后又看向陆瞻。

除去捋出了晋王,王妃,太子及杨家几方纠葛之后,余下便还有宁王与晋王之间关于铁矿案的罪状。

晋王的解释不说真伪,至少关于他私下进宫这段来龙去脉交代得没有什么疏漏。如果关于太子这段就是事实,那涉足铁矿案的究竟是晋王还是宁王?既然晋王受命去查案,那么他从中动点手脚栽赃宁王,应是轻而易举。关键他的动机也有,对自己夹在太子与宁王中间,这点上看,晋王的嫌疑还是洗刷不去的。何况太子已薨,他说的是真是假,也无对证。

可若这是晋王在栽赃,那他又是哪来的底气相信自己不会穿帮?

他既然接触了铁矿案,自然也就会有人寻找到蛛丝蚂迹,同样,太子不能为他作证的情况下,若是有人查到他对上,他又怎么自证?

而且,他鄙视宁王的态度是不会有假的。

在他看来,宁王彻头彻尾就是个罪犯,他对得起他的下场。

所以,如果晋王没有说谎,那么,王妃他们一直为之努力的宁王,岂非反而成了理当遭到唾弃的罪人了?

如此,才刚刚从养父即杀父仇人的坑里爬出来的陆瞻,他又要怎么接受这样的事实?

“看我干什么?”陆瞻望着她,“我脸上有花吗?”

他脸上没花,但居然也没有什么心理难以承受的表情。

宋湘捏了他的脸一把,说道:“你刚才在想什么?”

陆瞻身子一侧,靠在墙上,看了半天天际,说道:“我要是说,听完他的话我心里有点安慰,你会相信吗?”

“信啊,为什么不信?他是你的养父,他养了你十七年。”

宋湘知道他心里一直存着这个结,他当初所有的痛苦,不也是因为双面的情感太纠结了吗?

“但我还是不相信我父亲会犯事。”

宋湘也愿意相信这个说法,但她还是疑惑地问:“你怎么这么肯定?”

“因为皇爷爷和皇祖母都很好,太子也很好,如果‘他’没说谎的话,那他也很好,我不相信独独就是我那备受宠爱,并且前途一片光明的父亲会人品不好。他没有任何理由去犯事。”